撰文
梁淑娟说来惭愧,我看是枝裕和导演的作品很晚,也绝算不上什么“资深影迷”。第一次看他的作品还是去年8月的《小偷家族》,而彼时导演在我的朋友圈里一副已经火遍了大江南北的模样。初次观看是枝导演的作品,还在影院的座位上就能感到,他无疑是位优秀的中篇作家。《小偷家族》中几个人物各自经历的穿插对应,叙事节奏和情感的传递,都有恰如其分的克制。他很清晰地知道,这个故事的“体量”有多大,能够容纳怎样的人物关系;将什么样的细节安放在什么位置,能够更为清晰地指向自身试图探讨的主题。这种创作中的“分寸感”,或者说较为成熟的“调用素材和技术”来讲故事的能力,必然是在实践中反复操练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它也向我们暗示,作者显然抱有充分的创作意识与自觉。那时在我心中,“是枝裕和”这个名字已经同“作家”联系在了一起。第二深的感触是,从电影院出来,我出门左拐就去街边的全家,买了一块可乐饼——电影里的治偷完东西,就是带着祥太去买这样一块热乎乎的现炸可乐饼。大概是从那一时刻起,之后的不到一年间,是枝导演的作品我断续又看了五六部。这些作品时常在对家庭和血缘的主题展开不同层面的探讨,让人感到,作为一名导演,他对这个主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