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牛了背后的中国品牌走出去纵相新闻

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高兴金晟汪鹏翀这几天,可牛了可牛了。有点蒙是吗?其实,可牛了是一家上个月底刚刚成立的乳品公司,可牛了的父母分别是可口可乐与蒙牛。这下明白了吧?!昨天进博会上,蒙牛集团总裁卢敏放在第三届全球乳业合作论坛上发言时,再次提到这家合资成立的新公司时,一脸自豪。这个名字是我们一名员工想到的,大家都觉得不错,就用了。(蒙牛集团总裁卢敏放在论坛上演讲)这个牛气冲天中又不乏顽皮可爱的名字背后,是中国乳品业在后疫情时代抓住黄金机遇重构国际乳业生态时碰到的品牌构建问题。蒙牛乳业是中国最早迈开国际化脚步的乳品企业之一。在卢敏放眼中,走国际化道路,有三个要素要抓住:一是技术,二是供应链,三是品牌。前两者,我可以很自豪地说,经过这几年的布局与努力,已经有了很好基础,但是品牌方面还有许多提升空间。之前,蒙牛在国外收购乳品企业后,一般都使用当地的员工,比例高达99%,品牌名称也是当地的,因为需要考虑地域的接近性。但显然,只做一个有钱的干爹,不做一个有影响力的干爹,并不是跨国企业的操作手法。企业也要考虑输出管理、输出文化,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这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从规模化牧场、先进加工、乳品质量、乳品消费、产品多样化等方面的长足进步,可以看到中国奶业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迈入第一阵营,尤其在疫情过后,这个态势很明显。(马纯良在论坛上讲话)以国内国外双循环来带动行业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中国乳企正在构建资源技术人才的全球生态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司司长马纯良,在论坛上就蒙牛发布《质量安全白皮书》表示,这是对中国乳业发展成就的展示,对于进一步提升中国乳业信心有积极作用。但是对于品牌的塑造,是所有中国乳企的阿克里斯之踵。品牌绝不是投投入点广告费就能换来的。比如,过去15年,中国本土婴儿奶粉品牌第一名一直在换人,没有一个能守住冠军,别说冠军,就是连续几年保住前三,都很难。品牌是需要积淀的,口碑是需要积累的。现在国内婴儿奶粉的增长还是比较慢,但重视质量的方向对了还是很重要。对老百姓来说,说到底,是一种信心。一个好事情是,中国的年轻人尤其是90、00后对进口货的推崇并没有像我们60、70后这一代人这样执著了,进口品牌在他们面前没有优越感,只要质量好、有新意,他们就喜欢。而质量与创新,是我们乳企一直在追求并一定会做好的。卢敏放在接受采访时说。可牛了的新产品明年初就将上线,具体情况处在保密状态,肯定是一种创新型牛奶,会按照个体营养需求去设计,会非常吸引人。不过,可牛了没有特别的英文名字,目前看到的是就是可牛了的汉语拼音keniule。不过,可以预见,可牛了如果在国际市场火爆起来,这三个字背后的中文含义以及中国文化无疑会让客户们更愿意主动了解与接受。可牛了是中国乳品品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一次国际化突围,这种突围未来能否让人感觉中国品牌可牛了、中国公司可牛了?让我们拭目以待。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ilongjiangbdfgy.com/afhzz/4773.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260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