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在阳楼里当过志愿者,2022年是不完整

我们这栋楼,十八层,每层两户,尚有人居住的,一共三十一户,七十九个人。

居民构成,知识分子居多,有老师、医生、媒体人等。整体年龄结构偏老龄化,有一位百岁老人。国际化程度一般,只有一户外籍人士。

最早的志愿者里面,一个搬东西搬到腰间盘突出,另一个家中小孩生病,需要照顾小孩。一个战斗减员,一个非战斗减员。

前几天,又有一户人家,全家都是志愿者,结果阳了,不得已退出志愿者队伍。即便这样,还在小区大群里被人网暴,幸好我们这栋楼还是团结的,纷纷安慰并且支持他们家。

可以说,我们楼里志愿者的减员非常惨烈。

本来,只有至少打过两次疫苗,才能申请志愿者。我和女友都没有打过,但是非常时期,还是批准了我们的申请,接棒为大家服务。

现在楼里还有战斗力的志愿者,剩下五个:一个队长,负责统筹,对接居委会和其它志愿者,因为我们是阳楼,不能出门拿物资,最后一百米需要其它楼栋的志愿者来接力;一个负责统计大家的抗原测试结果,她家里的孩子读高三,事情已经很多了,阳楼测抗原又特别频繁;一个负责团购,同时他也是整个小区的总团长;剩下的就是我们两个,体力活基本包了,接下来还会接一些案头的事情。

总团长很霸气,上次团购汉堡胚,大概是担心人数不够,他大手一挥,给小区里三百多户人家,每家都送了一份,每份二十个汉堡胚,还给本来已经参加团购的人一个个退钱。一时间,小区的大群里都在晒自家做的汉堡。

通过他的努力,小区里基本物资没短缺过,甚至还发生了多起肉太多冰箱里放不下的情况,只能在群里呼喊邻居来认领自家的肉。

也因为这样,志愿者要搬的东西就会比较多。

第一天上岗,队长带我一起清运垃圾。她跟我说这个事情比较快,两个人配合,基本二十分钟就可以完成,一个人做也就半小时。

但是没想到,当天上午来了一批山东的援助物资,每家人家的垃圾,至少会多出一个泡沫箱。

楼栋的大门口有两个空的大垃圾桶,我们拖一个进电梯,先到顶楼,一个人顶着电梯门,另一个人出去把大家放在家门口的垃圾收进来,袋装的进垃圾桶,泡沫盒、纸盒之类的在垃圾桶外面叠放。有阳性那家的垃圾,用封箱带捆好,单独放在一个角落里。

我问她,现在垃圾还干湿分离吗?她说已经不分了,根本没那个精力。

跑了五层,我们就感觉这天的垃圾量大得惊人。于是兵分两路,每人坐一部电梯往下走,她那边收箱子,我这边收袋装的。

幸好我们小区是罕见的两梯两户房型,出电梯旁边就是家门口。可以想象,那些电梯少户数多的房子,清运垃圾这件事工作量是多么恐怖。

就拿我正在装修的房子来说吧,两梯六户,十七层,现在是阳楼,就算有四个志愿者两两配合,清运完整幢大楼的垃圾,也要耗时一个钟头。何况,上海还有很多体量巨大的老式住宅大楼,两到三部电梯,二十几层,每层可高达十五户以上。

而那些没有装电梯的六、七层老公房呢?不敢想。

垃圾全部集中到一楼大厅后,先将装满袋装垃圾的垃圾桶,沿着残疾人通道拖到楼外,再拖进来另一只空垃圾桶,剩余的袋装垃圾装了大半桶拖走。然后就是往外搬盒子,这天的泡沫盒和纸盒加起来有五十多个,全部堆在垃圾桶旁边。有阳性那家的垃圾,放在距离一米开外的地方。

两位配合的大白过来先消杀电梯,再消杀一楼大厅,最后出去消杀垃圾,消杀完成后,他们会把垃圾桶和地上的盒子运去小区的垃圾站。

队长说,还好今天你来帮忙了,没想到会有那么多垃圾。

回家的步骤是这样的:先在手套上喷酒精,脱掉手套,再喷鞋子,脱鞋子,最后喷身上的防护服,脱防护服。手套、鞋子和防护服都留在门外,专门用一个袋子装着。进了房间后,口罩拿下来喷酒精,手上再喷一次酒精,最后洗手。所以我们家,门外门内各放了一瓶酒精。

按理说,手套和防护服应该是一次性的,但是这类物资根本供应不上,每件防护服都要穿三、四天,手套也是用酒精喷过后,反复使用。

阳楼一天两次测抗原,我跟女友每天中午下到一楼,先把抗原测试盒的外包装拆掉,把东西都装进一个大纸箱里,用拖车拖进电梯,逐层往上分发。

这项工作比较繁琐,拿一张名单,看每户有几个人,数出相应的棉签、试剂管、测试盒,放在每家门口准备好的盒子里。最后回到一层,清点一下剩余的东西,拖车归位。

仅仅是繁琐也就算了,上面发下来的测抗原物资,数量又是混乱的。

就拿前天来说吧,放在一楼的测抗原物资说有六百份,但是发完一统计,测试盒差不多只给了五百个,多出来大量的棉签和试剂管。有的包装里面,说是二十五份装,棉签又只有二十根,可以说是相当混乱了。

除了发测抗原物资、团购物资外,还有些零星的食物、药品、消毒用品、香烟什么的会被陆续送到一楼大厅。邻居们得知自己的东西终于排除万难进了楼栋,都希望尽快拿到,特别是那些冰鲜的食品,那么作为志愿者也会尽量满足他们。

我一般中午、晚饭前和晚上十一点前分别下去一次,然后在群里同步一下,哪些已经放到居民门口,哪些还没有进到大楼里。同时,还要把一些错送进来的东西搬出去。

听说很多地方的人,会指使志愿者们干这个干那个。我们这里倒还好,大家客客气气,不时来一波感谢,甚至团购时,供应商发错了东西,有的人怕麻烦我们,直接选择了不退不换。

群里一直很热闹,主要是上传抗原测试的结果、接龙团购、提出配药需求等,也会有特殊情况,需要队长上报居委会解决,以及邻里之间协调物资(或赠送、或交换)。

这段时间里,我们家合计送出去两盒牛奶、三只梨、一只牛油果、两斤大米、一瓶酒精。又用三罐可乐和三根鸡腿,换来了一条大黄鱼。

女友喜欢喝汤,要是哪天晚餐没有汤喝,就要跟我大作特作。可乐和鸡腿不能烧汤,黄鱼可以。

平日从无交流的邻里之间,一下子热络起来。

我们搬来这个小区五年,知道对门住了一对老夫妻,一早出门,晚上固定时间回来,估计是帮住在附近的儿子或女儿带孙辈。五年来,我们打过的照面不超过五次,交流只有一次——有一回小区断电,开门后相互问了一句:你家是不是也断电了?

封控后,要做核酸,楼组长一家家敲门通知大家下楼,才知道对门的老阿姨是“白老师”,因为不再出门,也看到了她的老伴在旁边阳台上抽烟。

做志愿者的第二天,我们给大家发了一轮测抗原物资,又将一楼大厅里各家收到的东西一户户送到门口,两圈忙下来,回到自己家,发现门把手上挂了一袋东西。

白老师在本楼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ilongjiangbdfgy.com/afhzp/3487.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2604号-1